22日上午的會議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成林研究員主持,湖南省文物局熊建華研究員點評。涉及澧縣孫家崗遺址、汨羅江流域商代考古、岳陽羅城遺址、長沙梅溪湖梅子灘遺址等4個項目的發掘。下午的會議由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黃樸華研究員主持,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旭紅研究員點評。涉及桃源桃紡墓群、漢壽老墳山墓群、益陽十字山墓群、黃家坡墓群、大海塘墓群、攸縣里旺城遺址和楓樹塘墓群等5個項目的發掘。
11、葬玉者之居——孫家崗遺址居址區的探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亞鋒匯報了澧縣孫家崗遺址居址區2020—2021年的考古工作收獲。近兩年,孫家崗遺址的考古工作重心轉向對居址區的探索,主要目標是尋找房址遺跡。目前共揭示出房址遺跡33座,分為立柱式、基槽式和基槽加立柱式三類。其中F13是一座以夯土為墻體的帶廊道多間建筑,是孫家崗遺址目前所發現規模最大、形制最為規整的一座基槽加立柱式房址。該座大型房址的發現與完整揭露意義重大。第一,清晰的房屋布局情況,為我們了解當時聚落內部社群組織結構提供了線索;第二,其規模和結構表明其是一處具有較高規格或等級的建筑,可與墓地出土玉器相互印證,體現出距今4000年前后孫家崗遺址在洞庭地區聚落中心的地位;第三,首次在湖湘地區發現時代早至史前的夯土墻房屋建筑,反映出北方黃河流域古文化對洞庭湖區的進入,是距今4000年前后從黃河到長江大范圍文化整合現象的一個體現。

孫家崗遺址地貌與歷年發掘位置

2020年發掘南區與F13

2021年發掘探方探溝分布

紅陶鬶

石箭簇
近兩年的工作還表明孫家崗遺址由環壕所圍繞的居址區在南北方向上是存在功能區劃或區域分化的,即地勢相對較低的北區是普通聚落居民居住生活的區域,而地勢相對較高的南區或為氏族公共活動區,或為聚落上層階層的居住生活區。近兩年的發掘還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等遺物。與墓葬區相比,居址區出土遺物中不見玉器,但卻有墓葬中所不見的石質工具類遺物。另外陶器器類也要豐富得多,像粗泥陶或夾砂陶的鼎,體型較大的夾砂陶缸、甕等,在墓葬發掘中基本不見,在居址區發掘中卻屬常見器類。
12、汨羅江流域商代考古新發現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盛偉對2021年汨羅江流域商代考古新發現進行了匯報。他首先匯報螺絲山遺址發掘的一座大型灰坑,出土了大量具有費家河文化特征的陶器,如高直領罐、甗形器、粗柄豆、扁足鼎、內耳釜、甑、大口缸、硬陶瓿等,其年代大致屬殷墟二、三期。推測其功能可能為處理陶窯廢棄物的場所。還發掘窯爐一座,平面形狀為長方形,直壁、平底,開口長約75厘米、寬約55厘米、殘深50厘米,坑邊緣燒土厚度約12厘米,現存深度約50厘米,坑內填厚約30厘米的草木灰,草木灰之上發現一件僅存口部和腹部的大口缸殘片,其性質尚不明確。

螺絲山遺址發掘區全景

H1局部

螺絲山遺址出土器物
他還匯報了汨羅山商代青銅器及關聯遺址和墓地的發現情況。2021年11月,汨羅市屈子祠鎮雙楚村村民在拓寬一條鄉村公路時挖出一件銅觥和一件銅壺,具有長江流域地方青銅器的風格,年代大致屬商代晚期。隨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銅器出土地點及周邊區域進行調查和勘探,并對余家坡遺址和黑魚嶺墓地進行了發掘。余家坡遺址發掘面積約300平米,發掘出灰坑、溝等遺跡30余個,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也有少量石器、銅片等。陶器整體特征與螺絲山遺址陶器群面貌基本相同。黑魚嶺墓地發掘商代晚期墓葬6座,均為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南北朝向,其中最大者如M1,出土有原始瓷罐、陶鬶、陶壺、陶甗形器、銅矛、銅刻刀等遺物,其中原始瓷罐具有吳城文化器物風格,其余陶器則為費家河文化所常見。

野貓咀出土的銅觥

野貓咀出土的銅壺

余家坡遺址發掘區全景

黑魚嶺M1及隨葬器物
汨羅山的考古工作首次在洞庭湖地區發現居址、墓地和祭祀坑等要素的商代晚期聚落,對于研究商時期洞庭湖地區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結構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13、羅城遺址2020—2021年考古發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盛偉匯報了岳陽羅城遺址2020—2021年考古工作。羅城遺址位于湖南省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遺址主要由城址區及外圍的聚落組成。城址區現大體可見長方形的城垣,東西長約620米、南北寬約320米,面積約為20萬平方米。在城內東南角還有一座建于六朝時期的小城,由東西并列的兩座方形城圈組成,面積僅數萬平米。在城址外圍,過去調查還發現有小洲羅、小洲熊、雞公灘、馬頭曹等東周時期的聚落。2020年的工作,主要是對羅城遺址北部的小洲羅地點進行發掘,發現了一大批年代集中在春秋時期的典型楚文化遺存,從而將羅城遺址的年代上限至少可推至春秋中期,表明羅城遺址可能是楚文化大規模進入湖南的最早地點之一。2021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是對一處大型建筑基址進行鉆探和試掘,并對大城的南城墻及內側壕溝進行解剖。

小洲羅發掘區全景

羅城遺址大型臺基建筑分布范圍示意圖

春秋晚期灰坑H17

H17陶器
通過這些工作,一方面證明了羅城遺址內以城墻、大型建筑為代表的高等級遺跡應主要集中于戰國中期以后;另一方面也表明羅城遺址至遲在春秋晚期已經形成較大的聚落規模,從而為楚羅縣城的設立和城市的營建奠定基礎。
14、2020—2021年長沙市梅溪湖湄子灘東周遺址發掘收獲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廣匯報了長沙梅溪湖湄子灘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該遺址東距湘江約8公里、距古長沙城約10公里。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專業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共發掘出東周至明清時期的灰坑、溝、房址、灶、柱洞等各類遺跡338個。其中,東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時代可分為三期,分別相當于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和戰國中期,文化面貌均呈現典型楚文化的特征。
該遺址較為重要的發現為東周時期的36座房址,其時代多為春秋晚期,部分可延續至戰國中期。從分布上看,遺址中部均為平面形狀呈圓形的房址,兩側則是平面形狀呈長方形的房址。居于遺址核心位置的圓形房址在整個遺址中可能具有特殊的作用,其規模較小,可能并不具備居住的條件,推測作為倉儲或其他手工業用房可能性較大。由于這些圓形房址臨近的同期灰坑中發現有較多竹炭殘留,而其中的竹料可能來自旁側的圓形房址?!墩f文·竹部》:“篅,以判竹,圜以盛谷者?!焙@在《廣韻》中作盛谷囤,《釋名》中作囤。廣州漢墓出土的陶篅用竹席木柱構成,在地面搭木編竹以囤糧。自新石器時期以來,多有將糧倉建成圓形結構。這些圓形房子的功能可能亦如此,或為與儲糧相關的建筑。

發掘區全景

F1平面照

H7出土陶盂

H7出土陶鬲
湖南省文物局熊建華研究員分別對趙亞鋒、盛偉、鄭廣匯報的四個項目進行了點評:孫家崗遺址的發掘者表現出很高的發掘技術水平,尤其是對房屋結構的揭露和地層關系的把握體現出很高的田野工作質量。其次,孫家崗遺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遺存性質也有特殊性,具有開展持續性工作的必要性。
汨羅江流域商代考古的新發現進一步凸顯出岳陽、汨羅和湘陰一帶商代考古工作對推進湖南商周青銅器研究的重要性,同時還需要特別關注資江下游一帶所發現的青銅器與汨羅江流域青銅文化的關系,建議今后進一步加大考古調查、發掘的力度和范圍。
過去長沙、岳陽一帶曾發現較多春秋至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墓葬,屬戰國時期的遺址也發掘較多,但很少發掘到春秋時期的楚文化遺址,而羅城遺址和湄子灘遺址一北一南,年代均可早到春秋,文化面貌也呈現典型楚文化特征,是以往湖南地區楚文化考古難得一見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建議羅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也要同時關注墓葬區的發現,尤其是今汨羅城區一帶的春秋墓地,不排除有重大發現的可能。還建議羅城遺址和湄子灘的資料整理工作要置于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下進行,對楚文化的南下及其影響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15、株洲攸縣里旺城遺址、楓樹塘墓群考古發掘
株洲市博物館文國勛匯報了株洲攸縣里旺城遺址和楓樹塘墓群的發掘收獲。通過對里旺城南城墻解剖和城內堆積的發掘,基本確認了里旺城城墻結構、分布及部分城內的布局狀況。根據考古發現結合城址地望及文獻記載,認為里旺城遺址為秦漢時期的攸縣城。通過對里旺城南部楓樹塘墓群的搶救性發掘,共清理墓葬21座,年代跨度為戰國中晚期至東漢中期。認為不同形制墓葬在空間布局上分區較為明顯,并對楚、越文化交流進行了探討。

里旺城遺址航拍

城內發掘區遺跡分布

J6出土陶鬲

出土瓦當
16、桃源縣桃紡墓群考古發掘收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寒冬匯報了常德桃源縣桃紡墓群發掘收獲。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共發掘墓葬307座,其中戰國墓70座、唐墓1座、宋墓89座、明墓27座、空墓120座,出土各類器物472件(套)。張寒冬對各個時段墓葬的形制及隨葬器物進行了分類介紹,在戰國墓葬介紹中通過隨葬器物類型及文化因素分析確定墓葬分屬于不同人群,且隨葬以帶活動格的柳葉形青銅短劍為代表的非楚東周墓與隨葬仿銅陶禮器鼎、敦、壺組合為代表的戰國晚期楚墓在墓地空間布局上有著清晰的分界,為這一時間段內楚與本地文化交流方式帶來了更多的實證。宋墓、宋代居址及窯址的發現也印證了記載中宋乾德二年桃源設縣的記載。

桃紡墓群局部航拍

戰國墓出土帶活動格短劍

唐墓出土器物

宋墓出土魂瓶
17、魂歸滄浪:漢壽縣老墳山墓群考古發掘收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曉福匯報了常德漢壽老墳山墓群發掘收獲。為配合長益常高鐵項目建設,2019年11月至2021年8月期間對項目紅線范圍內涉及的老墳山墓群區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共發掘墓葬499座,其中戰國墓葬366座,出土文物1825件(套);西漢墓49座,出土文物583件(套);另有宋代墓葬2座,明清時期墓葬2座。老墳山墓群以戰國晚期楚墓為主體。余曉福通過梳理戰國墓葬不同規模與結構將墓葬形制分為了3型12亞型,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墓葬出土器物組合。并對戰國西漢墓進行了初步分期,年代跨度在戰國晚期早段至西漢早期。老墳山墓群的考古發掘是沅水下游地區楚漢墓葬最大規模的一次考古發掘。墓群的發掘為研究沅水下游戰國至西漢時期文化面貌、喪葬習俗的演變及其與周鄰地區的相互關系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他最后探討了體量較大的老墳山墓群和附近戰國漢代城址—西湖古城的對應關系。

老墳山墓群III區墓葬分布航拍

M443

M443棺槨

M94隨葬器物組合

M456隨葬器物組合
18、2020年益陽十字山墓群考古發掘收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世軒匯報了益陽市十字山墓群發掘收獲。2020年4月至11月,為配合伍益高速及筆架山互通建設,共發掘墓葬95座,出土各類文物400余件(套)。其中戰國西漢墓94座,且年代集中于戰國晚期,部分墓葬下限至西漢初期。墓地文化因素較為單純,均為典型楚墓。他通過葬俗和用器的分析,對墓葬等級進行了分類,舉例說明這一時間段內各等級墓葬普遍存在的僭越現象。分析了不同類型墓葬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概括為聚類分布、等級分明、局部分組這幾種在墓地局部上的特點。特別指出的是等級較低的兩種狹長形墓葬在墓地布局出現較大分野的現象,可能也說明使用這兩種形制墓葬的人群代表著楚人內部的不同來源。

十字山墓群發掘區局部

M142

M90隨葬銅兵器

M75頭龕內隨葬器物
19、2020年益陽黃家坡、大海塘墓群考古發掘收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江匯報了益陽市黃家坡和大海塘兩個墓群的發掘收獲。黃家坡墓群發掘墓葬53座,其中戰國西漢墓葬48座,出土各類器物計497件(套)。沈江詳細介紹了不同類型墓葬出土的典型器物,并對益陽市區以兔子山遺址為中心分布的戰國墓葬分布特點進行了總結。大海塘墓群主要發現為一座東漢晚至三國孫吳時期的土坑洞室墓。這種墓葬形制在湖南地區較少發現,與同時期本地人群葬俗差異較大,墓主應為北方遷徙過來的外來人群。

黃家坡墓群、大海塘墓群全景

黃家坡M44出土器物組合

大海塘墓群M3洞室墓

大海塘墓群M3器物組合

大海塘墓群M3出土長宜子孫銅鏡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何旭紅研究員綜合文國勛、張寒冬、余曉福、張世軒、沈江各項匯報內容進行了點評:第一點是近兩年墓葬發掘數量較多,田野任務繁重,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增加人員編制及培養基層考古人員。第二點是注意到集中分布的墓葬群與周邊同時期城址的對應關系,不同等級墓葬分布位置與距城址距離遠近密切相關。后續應注意湖南湘、資、沅、澧水流域東周秦漢文化的分類、分區、分期等細致工作。第三點是以里旺城為例,提出這一時間段內城址設置應該與軍事防御有直接關聯。希望未來持續開展湖南地區戰國秦漢城址的考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