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23日,2020—2021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利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會議采取線下線上同時進行的形式。本次匯報會歷時三天,共有26個重要考古項目和研究成果進行了匯報,是湖南考古人在2020—2021年度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貢獻湖南力量的集中體現,是這兩年里湖南重要考古新發現和相關研究成果的全面反映。
21日上午的會議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何贊副研究員主持,湖南大學石榮傳教授點評。涉及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識字嶺漢、宋代古墓葬、五里牌世貿天譽項目古墓葬、培元橋五代—宋元遺址、燕山街古墓葬、恒大珺璟府五代、兩宋遺址等6個項目的調勘和發掘。下午的會議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尹檢順研究員主持會議,湖南師范大學彭長林教授點評。涉及澧縣雞叫城遺址、華容七星墩古城、澧縣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地等3個項目的發掘以及長沙南郊史前及先秦時期遺址專題調查。

湖南考古匯報會線下分會場

湖南考古匯報會線下分會場

匯報人在線上做匯報

匯報人在線下分會場做匯報
1、2021年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考古發掘收獲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保冬匯報了2021年漢代長沙王陵墓群考古發掘收獲。在項目的調查勘探中有三個主要發現:一是在陵園南墻南側有加擴半圈外陵園墻的現象;二是確認了馬坡山漢墓的墓葬形制,并發現墓道內填有防盜用的青石塊;三是在闕南側和陵園墻東北角各發現一條疑似道路。

時代建發和著遺跡分布圖
此次考古共發掘27座古墓葬,其中戰國墓1座、西漢墓23座。戰國墓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葬較小,方向79°,出土1件陶鬲。西漢墓均為豎穴土坑墓,平面有長方形、凸字形和刀把形等,墓道多為臺階式墓道。出土器物以軟陶器為主,有鼎、盒、壺、鈁、罐、灶、泥錢、泥金餅等。另有少量的滑石器、銅器和鐵器,滑石器多為滑石璧,銅器多為銅鏡,有昭明鏡、日光鏡等,鐵器為鐵刀。

M8

M9

出土銅鏡、滑石璧
最后周保冬對隨葬品、合葬墓、填土回填方式、墓葬方向、墓底枕木溝進行了統計和歸納,認為墓葬年代大體為西漢中晚期,從墓葬埋葬位置來看,其可能與桃花嶺漢墓有一定的關系,是否是陪葬墓有待進一步確認。
2、2021年長沙市識字嶺漢、宋代古墓葬發掘收獲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金銀匯報了2021年長沙市識字嶺漢、宋古墓葬發掘情況。墓葬是在湖南省地質中學第一教學樓拆除重建過程中發現的,共有古墓葬51座,其中戰國墓1座、漢墓18座,唐五代墓葬2座,宋代墓葬17座,另有13座墓葬年代不詳。

發掘區航拍
18座漢墓中有15座西漢墓和3座東漢墓。墓葬以土坑墓為主,有少量磚室墓,部分土坑墓帶臺階式墓道。墓葬出土器物以軟陶器為主,見有鼎、盒、壺、罐、鈁、泥五銖和泥金餅等,另有少量銅鏡、滑石璧。17座宋代墓葬全部為長方形土坑墓,個別墓葬帶生土二層臺。出土器物有魂壇、瓷碗、瓷罐、瓷洗、銅鏡、銅錢、硯臺等。

M47

M1出土瓷器

M15出土蟠螭紋鏡
從墓葬規模來看,此次識字嶺發掘墓葬基本為中小型墓葬,墓主可能為生活在長沙城內的平民。
3、長沙五里牌世茂天譽項目古墓葬考古發掘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大可匯報了2021年長沙五里牌世茂天譽項目考古發掘收獲。五里牌墓葬位于長沙城東郊,瀏陽河西南岸,建國以來該區域經歷了多次考古發掘,此次共發現古墓葬30座,年代跨度較大,從戰國延續到兩宋時期。其中戰國墓1座、西漢墓11座、東漢墓3座、東晉墓1座、宋墓3座。

發掘區航拍照
戰國墓為長方形土坑墓,墓壙兩側有生土二層臺,墓底有枕木溝,出土鼎、敦、壺等陶器,年代為戰國晚期。西漢墓為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有少量玉璧,陶器有鼎、盒、壺、甑等,部分陶器施有彩繪,年代集中為西漢中期。西漢墓內直立或斜插的玉璧或琉璃璧可能與“懸璧”有關,墓主身份為低級官吏或富裕平民。東漢墓僅M5保存較好,其余破壞嚴重。M5為帶耳室的長方形磚室墓,出土器物有綠釉陶豬圈、陶倉、甑,以及印紋硬陶罐、陶灶等。東晉墓為磚室墓,宋墓皆為土坑墓。

M22

M5

M21出土彩繪陶

M21出土玉璧
張大可結合此次發掘提出以下幾方面的認識:第一,五里牌墓群數量多,時代跨度大,基本涵蓋了長沙建城以后的各個時期,對長沙城市考古研究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第二,戰國兩漢時期,該區域可能為當時有一定等級身份的家族墓地;第三,該墓地在晚唐時期可能經歷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盜掘。
4、長沙培元橋五代—兩宋遺址考古發掘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大可匯報了2020年長沙培元橋五代至兩宋遺址考古發掘收獲。遺址位于南宋長沙城的西北部,南鄰營盤路、西鄰黃興北路。發掘之初,他結合長沙城區以往的考古成果預設了幾個學術目標:一是五代時期馬氏父子大興土木修建離宮別院,五代長沙城北今開福寺周邊有會春園,該工地位于五代長沙城北,是否存在五代時期的大型建筑?二是宋代辛棄疾治“飛虎軍”,其軍營位置就在今營盤路周邊,工地所在區域會不會有宋代大型建筑基址?三是唐宋以降,湘春路附近區域在長沙城市擴展的過程中如何變化?

培元橋五代時期房址F1航拍照(上為北)
此次發掘發現五代時期大型建筑基址1處、房址1處,五代至兩宋時期古井93口,宋元街巷遺址1處。五代大型建筑基址內有大小相似、結構相同、排列有序的方形柱坑43個。柱坑內多有大木塊墊底。五代時期房址F1為單體多間房屋,屋外有水井、水池及聯通的溝渠等,F1廢棄堆積內出土朱書“使院”漆木器,張大可結合史料記載推測F1可能是馬殷任武安軍留后時治事之所。宋元街巷遺址揭露出道路、排水溝、房屋建筑等遺跡。

宋元街巷遺址航拍照(早期)

F4出土“酒店用寶”墨書瓷碗

F1排水溝出土朱書漆木器
5、2021年長沙燕山街古墓葬發掘收獲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夏笑容匯報了2021年長沙燕山街古墓葬發掘收獲。此次共發掘古墓葬58座,出土文物260件(套),年代從戰國延續至宋代。其中戰國墓6座、西漢8座、東漢墓3座、唐墓10座、晚唐五代墓2座、宋墓16座。

發掘區全景照
戰國墓均為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帶頭龕的墓葬4座,出土陶器為鼎、敦、壺,部分有銅鏡、銅砝碼、銅劍、銅戈。無龕墓葬2座,出土陶器為鼎、敦、壺,器物放置于頭端。墓葬規模小,為戰國晚期庶人墓或兵士墓。
西漢墓分長方形和“凸”字形豎穴土坑墓兩種,長方形豎穴土坑墓7座,“凸字形”豎穴土坑墓1座。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有鼎、盒、壺、鈁、灶、奩、罐、泥錢和泥金餅,并出土少量的滑石璧、銅鏡、銅錢和鐵劍等,年代為西漢早期至西漢中期。東漢墓3座,均為前后雙室磚墓,盜擾嚴重,無遺物出土。在M9墓底有四個排列規整的柱洞,可能為修墓時留下。墓葬規模較大的墓主身份為中小貴族或低級官吏,小型土坑墓墓主為庶人。
唐宋墓葬規模均較小,出土器物以瓷器為大宗,另有少量銅鏡、銅錢等。大部分應為普通平民墓葬。

M28

M4出土器物照片

M7出土五乳神獸鏡
6、2020年恒大珺璟府五代、兩宋遺址發掘收獲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傳明匯報了2020年恒大珺璟府五代兩宋遺址發掘收獲。此次發掘共發現溝3條、古井9口、灰坑5座,出土文物230余件。從時代早晚關系來看,G2為北宋時期排水溝。G4修建于五代時期,在其底部發現有多枚“乾封泉寶”鐵錢,使用時代為五代至北宋時期,廢棄于北宋時期。G1修建于五代時期,并在五代時期廢棄,可能為晚唐五代時期的護城河。G1廢棄后,古人在此基礎上修建了G4,為長沙城的內河道。此次發掘共出土五代至北宋時期的青瓷碗、執壺、罐、碾槽、青白瓷碗、盞、白瓷碗、醬釉碗、罐、漆盤、“乾封泉寶”鐵錢、“開元通寶”銅錢、“唐國通寶”銅錢等器物230余件。

工地航拍

北宋時期G2

五代北宋時期G4

五代北宋時期G4出土瓷器
王傳明結合層位關系和出土遺物,推測了這一區域遺跡的形成過程。G1南北兩壁修建規整,底部平整,極有可能是晚唐至五代時期的北護城河,五代時期廢棄后,此在廢棄護城河的基礎上修建了G4,它的功能相當于長沙城的一條內河道,因為壕溝內有著從南北兩個方向傾倒的堆積物,G4在北宋時期廢棄并被填平。古人在此基礎上鋪設黃土,修建房屋和排水溝G2,并且形成了垃圾坑H6,這顯示出晚唐至北宋時期,長沙城市擴大帶來的這一區域功能的變化情況。
湖南大學石榮傳教授對周保冬、金銀、張大可、夏笑容、王傳明五位同志的匯報進行了點評:各個匯報資料詳實、邏輯清晰、圖文并茂,由此可以看出每一位項目負責人在發掘進場之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發掘人員的配備、無人機等科技設備的準備,可以看出我們現代青年考古工作者的科學態度。
長沙王陵的發掘收獲確認了王陵陵園墻的走向、四至及門道的位置等,這對于我們研究西漢長沙國王陵葬制具有重大的意義。臨湘城也就是今天的長沙城東部一直是古代墓葬非常密集的區域,對于研究長沙城的變遷非常重要,本次識字嶺漢、宋墓葬的發掘說明歷代長沙城的居民對于這片墓地的位置是了解的。五里牌西漢家族墓中發現了玉璧、琉璃璧、滑石璧,這是長沙地區先秦以來的喪葬習俗,從墓葬出土陶器能看出還有很多外來文化因素。培元橋五代兩宋遺址出土瓷器來源值得深入研究。燕山街古墓葬把長沙地區整個的變遷展現了出來,出土器物中立方形銅鏡與葬俗可能存在聯系,陶瓷器存在本地因素和外來因素。恒大珺璟府五代兩宋遺址發掘見證了五代北宋時期長沙護城河的變遷。
總的來說,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尤其是九十年代以后,伴隨著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長沙城區有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使長沙的城市發展史變得鮮活起來。雖然今天匯報的唐宋時期城區的地層破壞得比較嚴重,可依然出土了非常豐富的遺物,為我們展現了歷代長沙城的格局變遷,從大型的官署遺跡到道路、水井、房址、灰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長沙城從戰國時期以來的變遷史。
7、澧縣雞叫城遺址考古發掘收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范憲軍匯報了雞叫城遺址2020—2021年的發掘工作,包括對北城墻的解剖、城址南部建城前環壕的解剖、城址西南部高等級建筑的揭露、城址東部小高臺的發掘、遺址東南部的發掘、城外二重環壕的解剖、城外連通二三重環壕溝渠的解剖以及二重環壕外古水稻田的發掘等八大部分。

雞叫城遺址正射影像
兩個年度的考古發掘,取得一系列重大收獲。一是重建了彭頭山、大溪、油子嶺、屈家嶺、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時期雞叫城聚落的演變過程;二是厘清了雞叫城聚落群的整體布局。在石家河文化時期,雞叫城形成了由城址本體、城外遺址點、外圍環壕與溝渠組成的網狀水系及其間稻田所構成的城壕聚落集群,其總面積達10平方公里;三是城址西南部以F63為代表的大型木構建筑遺跡、大面積集中分布的谷糠堆積以及一系列大型建筑臺基等重大遺跡的揭露,體現出當時社會生產與組織能力的高度。
特別是雞叫城遺址屈家嶺文化中晚期的F63建筑面積達420平方米,加外圍回廊達600余平方米,是目前國內已發現規模最大、結構最完整清晰的木構建筑,為理解長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與技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它的發現也填補了中國史前建筑史的空白,豐富了中國土木建筑史的內容。

雞叫城遺址2021年發掘西區與F63

F63 半圓形木柱及木柱上的兩側斜穿孔

二重環壕南部探溝西剖面
雞叫城遺址由普通聚落至環壕聚落,到城址再到以城址為中心聚落集群的發展演化過程,為稻作農業視野背景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8、近年來東山谷地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以七星墩古城為中心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良智匯報了七星墩古城為中心的大荊湖周邊及整個東山谷地開展的一系調查工作。其中在大荊湖周邊地區,調查發現了34處石家河文化遺址點,在更外圍的東山谷地范圍發現有15處遺址。大荊湖周邊各遺址沿用時間不長,還可能存在功能上專業化分工。位于東山谷地范圍內的廟里灣遺址發掘顯示該遺址是七星墩古城下屬的與制陶相關的石家河時期遺址。

大荊湖周邊遺址分布圖
七星墩城址2018-2020連續三個年度的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一是七星墩外圓內方的雙城結構;二是新發現的漆碗是我國最早的漆木器之一;三是肖家屋脊文化時期的銅礦石昭示著冶銅業的出現;四是外城揭露出了大型紅燒土房屋遺跡;五是城外肖家屋脊文化時期甕棺墓出土了一批玉石器等等。

廟里灣遺址Y2

七星墩遺址2020年發掘區航拍照

七星墩遺址屈家嶺文化船槳

七星墩遺址肖家屋脊文化陶器
聚落考古和多學科合作理念指導下的七星墩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獲,最重要的收獲是厘清了從屈家嶺文化早期晚段開始的七星墩聚落布局和聚落興衰過程。其最初的居民很可能來自走馬嶺城址的擴張。在石家河文化時期城址達到鼎盛,人口增加,外城外擴,聚落群社會分層顯著。肖家屋脊文化時期聚落衰落,人口減少,僅內城可見文化堆積,推測是中原文化南下,外部力量強勢介入所導致的政體崩潰。
9、澧縣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葬考古發掘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奚培坤匯報了2019-2020年澧縣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地考古發掘情況。此次發掘揭示出79座石家河文化的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群中可辨葬具的皆為獨木棺,有兩類形態:一類為將一段樹木從中部直接掏空后作為棺材使用(獨木型);另一類是在中部剖空的基礎上,兩側分別再向內剖空一部分,視覺上形成獨立側板的棺材(船型)。

工地航拍照

墓葬照片

M57中發現的人骨遺骸

出土石器照片
奚培坤通過分析葬具痕跡的形成原理,結合對此次石家河文化墓葬獨木棺清理的經驗得失,探討了墓葬發掘中葬具痕跡的清理方法與注意事項。
關于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葬獨木棺的文化淵源,他認為其源自以沙洋城河王家塝墓地為代表的屈家嶺文化獨木棺,在澧縣孫家崗遺址肖家屋脊文化墓地中還可見到其余緒。此外,墓地普遍存在明器化的小型磨制石器,出土位置較一致,可能是位于死者手部。還存在“墊器葬”的葬俗,是孫家崗遺址肖家屋脊文化土坑墓中“墊器葬”的源頭。
10、2021年長沙南郊史前及先秦時期遺址專題調查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大可匯報了2021年6—8月對長沙南郊大塘遺址周邊約40平方公里的湘江東岸丘陵盆地區域開展的史前及先秦時期遺址專項考古調查成果。本次專題調查復查了大塘與窯塘遺址,判斷兩處遺址實為同一遺址的兩部分。新發現了竹山灣、譚家老屋、新塘坪、回龍鋪等4處先秦時期遺址,以及土磚湖、田邊灣、大屋灣等4處遺物采集點。
其中尤以竹山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最為重要。該遺址現存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米。在該遺址采集到一批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陶器,首次在長沙市區發現大溪文化風格的遺存。竹山灣遺址的發現為我們研究長沙地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補充完善長沙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提供了寶貴材料。

長沙南郊史前及先秦遺址分布圖

大塘遺址采集陶、石器標本

竹山灣遺址采集陶釜口沿標本

竹山灣遺址采集陶鼎足標本
本次專題調查,明確了長沙南郊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一直是長沙市區及周邊重要的早期人類棲居地,對早期長沙人類社會發展的研究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長沙南郊地區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物保護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湖南師范大學彭長林教授對范憲軍、王良智、奚培坤、張大可匯報的四個項目一一進行了點評:雞叫城遺址的考古工作重建了雞叫城聚落群的發展演變過程,要注意環境和氣候因素對這個過程的影響。F63的完整揭露是一項重大收獲,要注意其建筑位置,為什么要建在城址東南部原為壕溝的低洼地?這可能與該建筑的性質有關。還需對周圍相關遺跡進行揭露,整體加以分析。F63與周圍一系列大型建筑臺基的關系也需要特別留意。
以七星墩古城為中心的考古工作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加以注意和思考:一是周邊區域各專業化遺址點的認定證據要充足;二是七星墩城興衰與中心轉移的討論要注意氣候的影響;三是七星墩城址如果是外來人群所建,不像雞叫城在本區域有源淵流長的根源,但兩者的興盛大概同時,它們的關系是什么?四是七星墩的外城實際上是一種圓角方形,是否正處于長江中游城址由圓形向方形轉變的過渡階段?只見水門不見陸地通道的現象需要從地理環境方面加以解釋;五是關于澧水流域諸新石器時代城址性質的思考,屈家嶺至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游的文化中心在漢東地區,其在與中原文化強勢對抗的過程中,澧水流域實際上處于屈家嶺-石家河這一文化共同體的后方,這與后來楚國的情形相似,可做為考慮這一問題時的參考;六是關于冶銅的起源,長江中游的城比中原早,七星墩發現了銅礦石,長江中游是否存在比中原更早的青銅技術?
對高堰村石家河文化墓地有三點想法:一是石家河文化晚期的高堰村與肖家屋脊文化孫家崗墓地存在何種聯系、演化過程與機制,值得進一步探討;二是長江中游地區史前的人骨材料非常少,高堰村出土的人骨特別珍貴;三是高堰村的獨木棺與南方地區巴蜀文化、云南青銅文化、越南東山文化的獨木棺之間有何種聯系,是否與長江中游稻作農業的南擴有關?
長沙市區歷年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于戰國秦漢及更晚的歷史時期,再早就不清楚了。本次長沙南郊史前及先秦時期遺址專題調查促進了對長沙史前的了解,填補了長沙早期歷史的空白,使我們對長沙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