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編寫格式方面談怎樣寫好考古論文與報告
考古類學術論文和田野發掘報告(簡報)是考古從業人員及相關研究者發表新材料和研究成果的主要載體。編寫出一篇(本)好的考古論文與發掘報告(簡報),不僅是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同時也是對后來的研究者負責、為祖先遺留的文化遺產負責。我們知道,考古工作是一項嚴密、科學、專業性很強的工作,相應地其論文寫作和報告(簡報)的編寫也一定要做到準確、詳盡、認真、謹慎、科學和合理。除了在文章結構和內容安排上有很多專業要求外(本篇論文不展開論述),在文字、圖表的編寫格式方面也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與風格,隨著考古學科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逐漸地在行內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編寫體例和規范。統一考古論文與發掘報告(簡報)的編寫規范,不僅有助于作者更好、更快地寫作、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而且有助于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其所敘述的內容、方便快速地查詢資料,此外,文章的編輯出版也會變得更加方便、簡捷。通俗一點說,論文格式的規范化將使論文發表的幾率大大增加。很多作者的文章其實材料很重要、內容也很充實,但投出去卻總是發表不了,或者很難在一些影響力較大的核心期刊如《考古》、《文物》上發表。很多情況下,退稿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論文格式不規范,材料堆砌、圖表不規范、表述不專業,讓人無法很快地獲取有效信息,整篇文章看起來層次就會比較低。
目前,業界在考古論文與發掘報告(簡報)的編寫規范化程度方面水平參差不齊,一般比較年輕的、在學校受過專業論文訓練的從業人員和一些學者、研究員的論文寫作規范化程度高些,其余從業人員則規范化程度比較低,有些甚至雖然處于考古發掘的第一線,掌握著大量新材料,卻完全不懂如何規范化寫作,寫出的東西形式混亂,圖表質量差、編排不規范,表述不清,質量較粗俗。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面在于作者的寫作態度,其對編寫體例可能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寫作者缺乏考古論文和發掘報告的編寫規范知識。筆者作為一名考古類期刊的編輯,就目前批閱過的文章來看,我們的多數寫作者仍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學習考古論文與發掘報告(簡報)的編寫規范,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格式、要求,從而使自己論文的層次得到提升。同時,筆者有必要將一些規范性的東西總結出來供大家參照。以下即是考古論文與發掘報告(簡報)的一些基本編寫規范。
首先,考古類的文章要具有科學性和嚴謹性,即:
(1)立論正確,論點有客觀依據,論證實事求是。
(2)引用文獻、資料完整、準確,引用的理論、觀點支持文章論點。
(3)出土資料有明確的地層,取材確鑿可靠(采集品只能作為旁證)
(4)概念、定義和術語精確,不會造成意義上的模糊和使用上的混淆。
(5)插圖、圖版和表格務必清晰。墨線圖嚴格按比例繪制,繪制時器物的擺放合乎規范和專業習慣;器物、遺跡等的照片力求層次清楚、主題明確、去除不必要的雜物。
(6)各項測量數據、統計數據、時代準確無誤。
(7)按考古規范和習慣描述地層、遺跡、遺物等,論述透徹、條理清楚(后面將展開論述)。
(8)標點符號、外國文字、計量單位、數字編碼等合乎國家規定和專業習慣。
(9)文章所使用文字一般需使用規范的簡化字,因特殊需要須使用繁體字、古字及特殊符號的,須在文中標注清楚;對于計算機字庫中沒有的字及特殊符號,要認真、清晰地寫在硫酸紙或白紙上,并在正文中做出標記,以便用計算機造字或掃描成圖形插入。
第二,文章要保證整體化和完整性,即:
(1)文章完整清晰、層次分明,詳略得當。
(2)文章的文字、插圖、表格、圖版、注釋必須互相吻合且前后對應。
(3)文章中各級標題、插圖、圖版、表格、注釋等的序號首尾相連,中間無跳號、漏號現象。
一、正文部分
(一)標題
標題要分清層次,各級標題都要簡潔、明了,點到為止,不要拖沓;標題后面不加標點符號;一級標題居中放置。
(二)田野發掘報告(簡報)的編寫格式(調查報告、研究類論文可參照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頒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試行)第十六條,一般田野發掘報告內容包括:遺址(墓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既往工作歷史;發掘工作經過情況;文化堆積(墓葬布局)與分期;遺跡與遺物;作者認識;有關專業技術報告等。
文章中具體涉及到的規范與格式如下。
對地層、遺跡、遺物等的表述要遵循“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由外至里、由頭至足(尾)”,“先整體、后局部”的原則,依次表述。
1.地層
對地層的表述主要包括:土質、土色、包含物、厚度及與其他遺跡的關系。地層剖面圖編號按照疊壓順序從上往下編號,生土不編號。用阿拉伯數字(如“第1層”)表示大層,英文字母的大小寫(如“3A層”或“3a層”)表示小層。正文地層序號與剖面圖一致,也是用阿拉伯數字和英文字母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習慣正文和剖面圖里地層序號都不用帶圈字符。只有器物號中的地層序號以阿拉伯數字圈碼表示,小層序號A(a)位于圈碼之后,如:H1②﹕3,H3①A﹕2。
2.遺跡
探方和遺跡單位編號一般采用其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如:探方(溝)——T,灰炕——H,房屋——F,溝——G,灶——Z,窯——Y,路——L,墓葬——M,井——J。遺跡開口應表述為“開口于×層下”(注意不是“開口于×層”)或“×層底部露口”或“疊壓于×層下”,注意剖面圖的開口與文字表述要相一致。遺跡的表述內容一般包括:所在位置、層位關系、形狀結構、大小方向、堆積狀況、包含物等。
3.遺物
遺物主要包括各種材質的生產工具、武器、器具及裝飾品等器物;畫像石、畫像磚及石刻、造像;書寫鐫刻于各種材料上的古文字;動物骨骼等。一般可以將其按材質分為陶器、金屬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幾個大的類別,先分別按大類對質地、顏色、裝飾、制法、用途、器類等進行概述,再在各大類里按不同器類分別予以介紹,有的器物還需要進行分型分式。對遺物的描述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在對遺物進行分型分式時,要注意
“型”屬橫向分類的概念,“式”為時段早晚的縱向概念。型的符號一般用大寫英文字母表示,亞型用小寫英文字母,式用羅馬數字表示如:A型、Ab亞型、Ⅰ式、Ⅱ式。
(2)排序分期時,期別用中文數字表示,段別用阿拉伯數字表示,如“四期6段”。
(3)型、亞型、式的統計用漢字,如“分為二型”,不是“兩型”;件數統計用阿拉伯數字,如A型 5件。
(4)每件器物都要有器物號,器物號可包括分區編號、遺跡編號、遺物編號。一個完整的器物號必須放在一行里,不能從中分開置于兩行中;采集品與發掘品的器物號有別,采集品一般在阿拉伯數字前加“采”、“C”、“0”表示,如04XH采﹕2。
(5)做個別描述的器物應有器物圖。
(6)器物尺寸描述要按照口徑、底徑、高的順序;尺寸的描述一般在器物形態描述之后。
對遺物的表述格式,下面舉例加以說明(注意標點符號和空格的使用)。
罐 12件。夾粗砂紅褐陶,捏制,口部有輪制的痕跡。方唇,鼓腹,平底。腹部飾粗籃紋。根據口部的不同分為二型。
A型 7件。侈口。根據肩部的不同分為二式。
Ⅰ式 2件。折肩。標本T6①B﹕1,口徑16、底徑8.5、高21.5厘米(圖四,8;圖版三,2)。
Ⅱ式 5件。圓肩。標本M13﹕22,局部外表有煙炱,口沿下飾一道附加堆紋??趶?8、底徑8.8、殘高19.2厘米(圖四二,1)。
……
二、插圖、圖版、表格部分
(一)插圖與圖版
文章中的插圖與圖版都是為服務于文字、更加直觀地說明和補充文章內容而使用的,因而力求準確、清晰、整齊、美觀,同時也不浪費版面。
如果使用地圖,必須以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最新版本為底本,縮小或放大后再在上面標注村落、遺址等,不得擅自摹繪。位置(示意)圖主要表示遺址方位,圖內應含有縣級以上地名。遺跡標注要突出,省略不必要的小路和建筑物。
器物圖均應用墨線繪制在硫酸紙上,繪制時,圖上的線條、點子不能過于密集,以免出版縮印時圖面變得一團黑,線條要流暢、顏色一致,不能太淡;表示器物剖面所使用的斜線粗細、密度要統一。
如果是按比例繪制的圖,一定要有比例尺,準確注明比例;遺跡平面圖要有指北針;表示遺跡的圖版應注明拍攝方向;圖下要有圖號、圖名,有的需要有圖注。
1.圖號
文中插圖的圖號一般隨文順序出現,排為圖一、圖二、圖三……(注意“圖十”一般寫為“圖一〇”,“圖十一”寫為“圖一一”,“圖一百”寫為“圖一〇〇”……),一幅圖由多幅小圖組合而成時再編1、2、3……;插圖在正文相應處加括號標注,如“(圖一)”
、“(圖一,1)”,同一括注里既有插圖還有圖版時,用分號隔開,如“(圖四,1;圖版一,1)”。
2.圖名
插圖圖名表示方法為圖號、空格、圖題,通常居中置于插圖下方,例如:
圖一
××遺址地理位置圖
圖二
××遺址出土陶器
圖一〇 DZ1平、剖面圖(注意“平”和“剖”之間加頓號)
……
3.圖注
圖注是對插圖表現內容的簡要表述,考古文章中圖注內容一般包括序號、腳點(或空格)、器物名稱和標本號。一般置于圖名的下方居中。例如:
圖一〇 陶器
1. A型壺(M39﹕28) 2. 圈足盆(M3﹕1) 3. B型壺(M39﹕5)
同一類遺物,括注應放在一起(一個括號里);三個以上的連續序號首尾用“~”連接,如:
圖八 舌刃砍砸器、尖狀器
1~4、6.舌刃砍砸器(XCT1②﹕1、XAT4②﹕3、XAT6②﹕3、04XH采﹕7、XCT2②﹕1)
5.尖狀器(XCT②﹕2)
其他需要注意的問題:
(1)文章中的插圖應遵循“圖隨文走”和“先見文后見圖”的原則。
(2)比例尺要統一,標注的單位均用漢字如“公里”、“米”、“厘米”;所標數值最好是整數;比例尺中不能出現帶小數點的標識單位。
(3)指北針上端的“北”字(注意一般不寫作“N”),字要放正,不能傾斜;指北針最好置于圖的右上方。
(4)圖名、圖注要與文中保持一致;文、圖、表要相互對應(名稱、出土單位、出土件數等)。
(5)凡發掘出土的實物資料的圖片,均需標注各圖出土單位。
(6)一幅由許多小圖組合成的組圖,注意排圖的時候是按順序橫排(上起,左→右)或縱排(左起,上→下),全圖保持順序一致。一般排圖原則是:尺寸小的放上面、尺寸大的放下面,同類遺物放一起。但同時要兼顧版面靈活處理,力求美觀、緊湊、整齊、合理。
(7)屬于同一個組圖的各個小圖不能割裂分置于不同頁面。
(8)不同質地的器物組合為一幅圖時,注意要在圖題和圖注的器物名稱部分注明質地。
(9)繪遺跡的平、剖面圖時要注意,平面圖放置在剖面圖上面,指北針應放在平面圖上。
4.表格
表格設計要求科學合理、簡單明了,一般隨正文出現,序號的編排方式與插圖一樣,如“表一”,后空一格接標題。表內文字要簡明扼要、數據統計無誤;表中各項文字上下對齊,文字或數字一般不用“同上”、“同左”等字樣表示,而應重復其內容;表內文字句末可不加標點。
三、注釋部分
考古類文章對引用材料注明出處或對文字敘述內容加以解釋說明時,通常要運用注釋。注文除少數采取括注(即直接在要說明的文字后加括號說明)外一般采用腳注或尾注位于頁腳或篇末,在正文中注碼往往采取右上標的形式標于所要說明的文字后面。對引文作注時,注碼標于引號后面的右上角。注碼可選用帶圈字符如“①②③……”或“⑴⑵⑶……”等形式,按順序依次標注。文章用注釋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注釋格式必須全篇統一,依次排列;保證注釋在正文中的序次與尾注或腳注中完全對應一致。
(2)參考引文如引用期刊,應按照“作者、篇名、期刊名、年份、期刊號”的順序依次說明,一般引用期刊不注頁碼;引用不定期集(輯、從)刊,按照“作者、篇名、刊名、集號、出版社、年份”;引用著作,按照“作者、篇名、書名、卷數、頁碼、出版社、出版年份”;引用常見的古代文獻,一般只注明書名、篇名,引用不常見古代文獻仍需注明著者、版本、卷頁。
(3)轉引的文字,亦應按上述順序注明轉引出處;引用插圖或圖版,注明出處如上。
(4)資料出處要準確,作者、篇名、刊名、書名、年份等都要核查清楚,確保無誤。
舉例如下(注意標點符號的使用):
賀剛《高廟文化及其對外傳播與影響》,《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益陽市文物處《益陽市羊舞嶺遺址發掘簡報》,《湖南考古輯刊》第8集,岳麓書社,2009年。
嚴文明《珠??脊派⒂洝?,《珠??脊虐l現與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
參考文獻:
1.科學出版社考古編輯部《考古圖書編寫規范》(征求意見稿),科學出版社,2004年。
2.馮恩學《田野考古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3.嚴文明《關于編寫考古報告的談話》,《走向21世紀的考古學》,三秦出版社,199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