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洞庭平原西北,近武陵山余脈處的澧縣孫家崗遺址,是洞庭湖地區目前可確認的唯一一處以肖家屋脊文化堆積為主體,且文化堆積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末期至夏代早期遺址。該遺址是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專項課題“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的田野工作地點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連續多年對該遺址開展主動性田野考古工作。
2017-2019年孫家崗遺址的田野工作主要是對遺址東部墓地的發掘。根據《長江中游地區文明進程研究課題規劃書(夏商周)》規劃,孫家崗遺址2020~2021年考古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對居址區的發掘確認,并盡可能完整的揭露出相關建筑遺存。所以在2020年,隨著墓葬發掘工作的結束,田野工作的重心轉移至居址生活區。2020年的發掘揭示出一系列不同建筑形式的房址遺跡,最重要的是在遺址中南部揭示出一座高規格的夯土墻體帶廊道多間建筑(F13)。2021年孫家崗遺址考古發掘依然是針對居址區展開,考古工作的重心依然放在遺址南部。計劃工作內容有二,一是對F13之南,原考古鉆探時所發現的1座人工堆筑臺基進行揭露,主要目標是探尋與揭示與F13相當或更高等級建筑遺跡的存在。二是對F13周邊區域進行勘探性發掘,以探尋與F13存在共時可能的關聯遺存。

圖一 孫家崗遺址2021年發掘位置示意圖

圖二 2021年發掘場景照
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于10月中旬啟動,目前對F13周邊區域的勘探性發掘工作剛剛開始,還未發掘至文化堆積面。10-11月的發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遺址南部。2015年對孫家崗遺址進行系統鉆探時,發現在遺址偏南部存在一條略呈東西向的大型壕溝,壕溝之南至遺址所在臺地南緣之間分布有四座規模較大人工堆筑臺基,本年度截至目前的發掘主要便是對其中距離F13較近,與其隔壕溝相望的1處堆筑臺基進行揭露。在鉆探時所發現人工堆筑臺基及其北部區域布設5米規格探方21個,實際發掘面積461平方米。

圖三 遺址南部揭示出的大型人工堆筑臺基(局部)
截至11月底,考古發掘揭示出的最重要的遺跡是一座規模體量較大的人工堆筑臺基,考古發掘僅揭示出該臺基的局部,現存厚度約0.6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紅褐堆積,下層為灰黃色堆積,皆緊密,較純凈,少見人工遺物。但在臺基面上未能發現規模體量可與該臺基相匹配的建筑遺跡,主要遺跡是兩條相距8米左右,皆西北-東南向,呈平行狀態的溝狀遺跡,其寬度在2-3.5米間,殘深0.8米左右,溝內堆積較純凈,已完成發掘部分溝底還見有多個柱洞,但排列不規律。這兩條溝的性質暫時還不明朗,但推斷應該是與建筑遺跡相關。

圖四 開口于臺基上的G33及其底部的柱洞遺跡

圖五 發掘區北部(臺基以北)坑、溝及柱洞遺跡分布情況

圖六 柱洞排布規律的立柱式建筑遺跡F31
而在該臺基北部,堆積較為雜亂,文化堆積與遺跡現象,以及人工遺物皆十分豐富。截止11月下旬已完成發掘坑、溝狀遺跡50余座,其分布十分密集,相互多打破關系。同時還揭示出柱洞規律排布的房址1座和排布不規律的柱洞4組。另外在遺跡和地層堆積中采集到一批陶、石器標本。

圖七 出土遺物之石斧

圖八 出土遺物之石簇

圖九 出土遺物之陶矮圈足盤

圖十 出土遺物之陶盂
孫家崗遺址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目前還正在緊張進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