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彩繪鏡
彩繪鏡是用彩色漆料、油彩等,在銅鏡背面繪制各種圖案紋飾的鏡子。戰國時期就有彩漆鏡出現,最早是在鏡背用黑漆或紅漆作地,再在漆地上繼續繪制。西漢時期除了原有的彩漆繪制外,還有用紅、綠油彩繪制紋飾的,施彩繪前,通常是在鏡背和顏料層之間形成過渡層,使顏料與鏡背結合緊密,然后再進行彩繪。由于彩繪容易剝落,難以保存,因此大部分彩繪鏡出土時,圖案都難以辨別,或剝落殆盡,保存較好的彩繪鏡極為難得。

圖一 西漢彩繪人物車馬鏡
西漢墓中,也有少量彩漆鏡出土,其中最著名的是現藏于西安博物館的彩繪人物車馬鏡(圖一),它入選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可見其地位之重,是國寶級的文物。此鏡直徑28厘米,鏡背的圓形鈕座飾有朱紅色,中區在淺綠色彩地之上,再用深綠色畫葉鉤筋,紋飾之間以朱紅色繪成四朵團花,紅色的花朵上還點綴白色的小花瓣。外區在紅色地彩上作畫,畫面分成四組,分別刻畫了人物謁見、狩獵、宴飲、車馬出行四個場景,細致入微,實為驚艷(圖二)。

圖二 西漢彩繪紋鏡細節圖
戰國和西漢是中國漆工藝史上的巔峰時代,漆工藝在日常生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青銅鏡雖然能鑄造出精致的紋飾,但是它顏色單一,于是,人們從愛美的角度出發,給青銅器髹漆繪畫。用彩漆繪制圖案,這是青銅工藝和漆工藝二者完美的結合。
2、螺鈿鏡
“螺”是螺貝類的總稱,“鈿”則是鈿裝的意思,“螺鈿”即指將螺貝的外殼加工成平板狀,再切割成各種花紋、圖形,然后嵌入器物表面的一種工藝。 螺鈿工藝也是來自對漆器工藝的借鑒,技法與平脫很相似,唯貼飾的材料不是金銀片,而是將螺殼、蚌殼、貝殼等材料加工成薄片,用膠漆一點一點嵌貼在銅鏡背面,嵌貼時將含珍珠質的一面向外,展現其潤潔細膩的華美色澤。

圖三 唐 螺鈿高士宴樂紋銅鏡
螺鈿高士宴樂紋銅鏡,于1955年河南洛陽出土,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鏡直徑23.9厘米,圓形,圓鈕,素緣微卷。鏡鈕上方有花繁葉茂的花樹,樹下滿地落花繽紛,鳥語花香、呈現出溫馨祥和的氣氛。鏡鈕兩側各有一位身著寬袍大袖的高士坐于樹下,一人彈阮,一人把酒欣賞,面前一盆一壺,相對彈飲。背后立一侍女,雙手捧盒。鏡鈕下方,山石、水池錯落,白鶴隨樂曲翩然起舞(圖四、圖五)。這面螺鈿鏡紋樣細節部分刻畫入微,加之螺片本身光澤瑩潤,藝術效果十分突出,是唐鏡中難得的精品。

圖四 唐 螺鈿高士宴樂紋銅鏡鏡鈕左側

圖五 螺鈿高士宴樂紋銅鏡鏡鈕右側
為了使螺鈿鏡更加美觀,有的在螺鈿的圖案之間的漆地上,填滿顏色各異的螺殼屑和碎玉石,這類螺鈿鏡顏色艷麗,裝飾性極強,十分華美,下圖的唐代螺鈿寶相花綬帶鳥紋銅鏡正是如此。

圖六 唐 螺鈿寶相花綬帶鳥紋銅鏡
螺鈿寶相花綬帶鳥紋銅鏡,現藏于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直徑27.4厘米,圓鈕,聯珠紋鈕座。內區飾花蕾、蓮葉紋(圖七),外區飾四朵大枝盛開蓮花,并且以枝葉、花蕾點綴其間。螺鈿做成花卉、飛鳥紋飾,花心的紅色部分是用的琥珀裝飾,紋飾之間如星點的藍色細碎是青金石(圖八),螺鈿的七彩珠光配上花鳥紋飾,富麗至極。

圖七 唐 螺鈿寶相花綬帶鳥紋銅鏡內區圖

圖八 唐 螺鈿寶相花綬帶鳥紋銅鏡內區細節圖
縱觀銅鏡發展史,我們可以深刻地體會到,中國古代銅鏡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卻能夠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由于鏡背面積小,能夠表達的空間有所限制,而社會生活又多姿多彩,因此銅鏡題材的選擇更為典型,構思更為奇巧。銅鏡同時也反映了青銅工藝的水平,中國古代銅鏡以戰國、兩漢和唐代的最為著名,其鏡背的紋飾皆豐富多彩、精美絕倫。而特種鏡則是銅鏡中藝術成就的最高峰,將本來裝飾銅器、漆器的各種工藝巧妙化用,使色彩單調、表現力差的鏡背富有活力,取長補短,在銅鏡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尚剛.《唐代的特種工藝鏡》.《南方文物》.2018(01)。
2.胡健.《唐代螺鈿銅鏡的樣式和工藝新探》.《中原文物》2017(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