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位于長沙縣中南部黃花鎮、黃興鎮片區內,涉及用地總面積約15000畝。
為配合工程建設,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縣文化保護和傳承中心組成聯合考古工作隊于2020年5月~6月完成了項目范圍內的考古調查工作。2020年7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聯合考古隊開始對調查勘探發現的文物點進行考古發掘。以下簡要介紹凈瓶寺、梅樹沖兩個遺址的考古調查與發掘收獲。
一、凈瓶寺遺址調查與發掘
(一)調查概況
凈瓶寺遺址位于機場東南部黃花鎮谷塘村,東北與黃花鎮相距約9公里,東面與長沙縣道X031相距約580米。
遺址地表較平緩,上為經濟林和雜草,少見磚瓦及其他遺物。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清代同治年間的碑刻1塊,碑刻簡要介紹了凈瓶寺始建年代、布局、重修原因以及捐贈情況(圖一)。原文部分摘抄如下:“寺閣合碑 淨瓶寺建自唐代有羅漢松為數百年物載在邑乘蓋觀於松而益知梵剎之古也寺深而闊前二層佛身長丈二後堂及兩旁菩薩羅列邇年來墻屋半傾圮神像多剝蝕浮屠□□孤立無徒蕭然破衲恐此寺之久而為墟也□地境□金修葺又因掛錫橘□勢□□□然□頂□□少就□所有寺產聽眾招僧頂管未□□□□□以為釋家之事情釋自領之與人無與也繼□□□□所□則古剎賴以不廢且僧去僧來是□□□□□□與也爰是謀諸同志就近捐貲佛堂禪院□□□□□繕通於蛛網塵封中見有與彌勒□□□□□□……同治甲子年冬月衆”。

圖一 調查發現石碑刻
(二)發掘概況
1.地層堆積
布設10×10米探方12個,面積1200平方米,發掘面積972平方米。遺址后期被毀嚴重,保存較差。遺址地層簡單,自上而下分為三層:第①層為耕土層,第②層為民國至近現代堆積層,第③層為宋至明清文化堆積層,③層下生土層。
2.清理遺跡
有房址、排水溝(圖二)、灰坑和路等。其中灰坑8個,房址3座,磚砌道路1條,排水溝4條。

圖二 凈瓶寺遺址F1
3.出土遺物
以瓷器為主,有少許陶器、鐵器、銅錢等。瓷器多青花瓷、有少量粉彩瓷器(圖三)。陶瓷器中有少量建筑構件、佛像構件。建筑構件見有方磚、瓦當和滴水,瓦當有幾何紋和獸面紋瓦當(圖四)。

圖三 凈瓶寺遺址出土瓷器
1、4.殘青花瓷器(TN03E05③:1、TN03E05③) 2.殘青瓷雙魚盆(TN03E01③:1)
3.鼻煙壺(TN03E03②:1) 5.殘彩瓷器(TN01E031②)

圖四 凈瓶寺遺址出土器物
1.獸面紋瓦當(G2:1) 2.瓦當(TN05E05③:1)
3.琉璃滴水(TN05E03②:1) 4.佛像殘件(TN03E05③)
4.年代及性質
根據遺址出土遺物,基本確定發掘的凈瓶寺遺存年代為宋元至明清時期,民國至近代仍在沿用。
遺址雖被毀嚴重,保存較差,但根據《善化縣》縣志的記載、調查發現的碑刻以及發掘出土的建筑、道路等遺存來看,凈瓶寺應是當地一座比較有名的民間寺廟,沿用時間長。
二、梅樹沖遺址調查與發掘
(一)調查概況
梅樹沖遺址位于黃花鎮谷塘村梅樹沖組西側一臺地上,中心位置東距縣道X031約250米,東北距谷塘水庫相距約380米,西臨機場第二跑道。
調查時在地表采集到宋代至明清時期的陶瓷片,遺物分布比較零散,密度較低。
(二)發掘概況
1.地層堆積
布設5×5米探方18個,布方面積450平方米,發掘面積292平方米。遺址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五層:第①層為現代耕土層,第②層為清代文化堆積層,第③層為明清時期文化堆積層,④層為唐宋時期文化堆積層,第⑤層為戰國至漢代文化堆積層。⑤層下為生土層。
2.清理遺跡
清理4個灰坑。其中H1平面呈圓形(圖五),填土為青灰色黏土,土質較硬,坑內堆積無遺物出土。H4平面為不規則形(圖六),坑內填土堆積自上而下可分為六層,其中第⑤、⑥層中出土較多陶片和殘陶器,能辨識出器型有鬲、罐、盆、盂、豆等,應是生活垃圾坑。

圖五 灰坑H1

圖六 灰坑H4
3.出土遺物
以陶、瓷器為主,有少量銅錢(圖七)。陶器主要出土于灰坑H4中,多為夾砂黑灰陶,質地較硬,器表有繩紋和附加堆紋(圖八),器類有高領罐、楚式鬲足、盆、豆等(圖九)。瓷器多為青花瓷,器類多為杯、碗。

圖七 TN11E03②層出土銅錢

圖八 H4出土繩紋及附加堆紋陶片

圖九 H4出土陶器
(1.鬲足、2.高領罐、3.盆口沿、4.豆柄)
4.年代與性質
對比湖南已有的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可知梅樹沖遺址堆積層出土遺物年代為戰國晚期至明清時期,初步認為梅樹沖遺址是一處戰國至明清時期的生活聚落遺址。其中灰坑H4的年代大體為戰國晚期,出土器物均為典型的楚文化生活用器。
三、結 語
通過發掘證實了凈瓶寺遺址就是碑刻和《善化縣》縣志記載的凈瓶寺,從而為深入研究凈瓶寺在當地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在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
而梅樹沖遺址發掘的戰國時期灰坑,應是當時楚國居民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研究楚國基層聚落以及社會發展狀況具有重要價值。
總體而言,凈瓶寺、梅樹沖兩個遺址點的考古發掘既為湖南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也豐富了長沙縣歷史文化內涵。
|